
2025年9月18日,苏州相城区漕湖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活动室内学习氛围浓厚,近20位来自漕湖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漕湖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志愿者齐聚一堂,参与老年康复工程“漕湖颐养”助老公益项目第一期培训。
本次培训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康复工程管理办公室与相城区漕湖街道慈善会联合主办,标志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苏州市相城区战略合作基础上,率先以漕湖街道为试点,助推“公益+养老+健康”创新模式进入了实质性落地阶段。
│公益项目赋能,探索基层医康养结合新路径
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常见慢病的防控已成为健康老龄化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高频发文,多措并举要求整合各类公益组织及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作为全国性专门服务老年人的慈善公益组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资源整合和专业指导优势,与2025年上半年与苏州市相城区民政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围绕“健康老龄化”助推银发经济发展的老年康复工程“相城颐养”助老公益项目,并逐步在各乡镇街道开展系列性主题项目。
漕湖街道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试点区域,先行启动了“漕湖颐养”助老公益项目。该项目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人常见多发慢病,通过在养老服务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慢病“公益筛查点”、“康复点”,提升基层的“医康养”服务能力。
漕湖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漕湖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老年康复工程“漕湖颐养”助老公益项目率先启动的2个试点,每个试点分别设立1个“公益筛查点”和1个“康复点”,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以动脉硬化筛查、眼底筛查和AI眼动仪脑健康筛查服务。
│系统培训先行,打造本地化专业服务队伍
9月18日的首期培训作为项目落地的第一步,旨在为当地培养一支具备慢病筛查与康复干预服务能力的本地化队伍。
培训内容系统全面,涵盖动脉硬化筛查、眼底筛查和AI眼动仪脑健康筛查三大慢病筛查项目的详细介绍和实操训练。其中,动脉硬化筛查通过检测上肢动脉情况评估大血管弹性,及时发现心梗、脑梗风险;AI眼底筛查通过视网膜血管影像分析,不仅能够评估眼健康状态,还能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微血管改变和眼底视网膜老年性黄斑变性风险;AI眼动仪脑健康筛查则通过眼动轨迹分析,为阿尔茨海默症等脑神经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康复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将基于‘公益+’的基层慢病防控的模式带到苏州相城,更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确保项目能够长期可持续地运营下去,真正惠及当地老年人。”
│学员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培训现场,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认真听讲、仔细记录,在实操环节争相体验设备操作,积极请教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来自漕湖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营方-苏州互联金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小葛表示:“这次培训非常实用,这些慢病筛查服务,很受老年人欢迎,而且设备操作简便,出结果快,已经迫不及待想让我们的老人来体验了。”
动脉硬化筛查实操现场
AI眼底筛查实操现场
AI眼动仪筛查实操现场
这三种慢病筛查方法均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的特点,培训中学员们普遍反映,这些设备操作简便,一般工作人员经过培训都能熟练掌握,筛查一份报告通常只需2-3分钟,还有管理后台、小程序等多种工具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数据分析,非常适合社区使用。
本次培训采用“理论讲解+实操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和报告解读能力。培训最后还安排了设备现场一对一实操辅导环节,让每位学员都有充足的时间上手操作,巩固学习成果。
│慈善助力,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模式
“漕湖颐养”助老公益项目采用“双向联动、慈善助力”的创新模式,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指导支持下,在苏相合作区社会事业局的统筹下,联动漕湖街道民政、卫健、慈善条线,“三线并行”合力探索以“公益+养老+健康”推动慢病防治关口前移的基层健康治理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了“筛查→分类→诊疗→社区康复”的完整服务闭环,通过公益筛查点发现风险人群,将中、高风险人群分流到基层医疗场景由家庭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再通过康复点提供持续性社区干预和康复服务。这种全程化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慢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资源下沉。
此次培训之后,漕湖街道2个试点将进入试运营阶段,并将在10月份“敬老月”期间正式启动。基于漕湖街道的试点工作,相城区民政局将分步实施推进,逐步在全区设立“公益筛查点”和“康复点”,打造覆盖全区、深入老年群众中,为老年人提供慢病预防科普以及慢病风险早期筛查的服务阵地!